立秋抗病食療 多食薯仔和甘蔗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6/08/08 16:2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4

分享:

分享:

相片來源:iStock

立秋了,即秋季的第一個氣節開始,但卻不代表夏天結束,而是夏秋交接的時期,暑氣仍未消散。一年內有廿四氣節,古人編序廿四節氣,目的就是為了生存,有了前人經驗,我們便懂得如何在生活上作出對應,防病未然。

香港健康協會註冊中醫師朱國棟表示,臨床上運用廿四氣節作為防治疾病的參考,一般會用「六氣」來概括廿四氣節,如下:

風象肝系:大寒、立春、雨水、驚蟄
火象心系:立春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
暑象心系: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 
濕象脾系: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
燥象肺系: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
寒象腎系: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

立秋屬於六氣中的脾系,由於外在環境之寒熱變化會影響生理運作,故此立秋後依然對「脾」作出適當的保養,健脾正是長夏的養生重點。

養脾之道

在於飲食不過飽,進食有規律,因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營養物質和增強人體抗病之效用。

合適食材:栗類、大豆、薯仔、淮山、薏仁、扁豆衣、芡實、甘蔗等。

推介食療:益氣化濕飲

材料:太子參3錢、茯苓5錢、扁豆衣3錢、南棗2枚

製法:材料加上8-10飯碗清水,水滾後改用文火煮約40分鐘。

功效:益氣健脾、理痰滲濕

每周進食1-2次明火白粥以清通胃腸,及每天揉按足部足三里穴2-3次,左右足部各按10-12秒,有健脾和胃、暢運水液的作用。

足三里位於足外膝眼下3寸(圖片來源:經濟日報)

【其他熱話】下肢水腫=暑濕?中醫推介消暑食療【有片】

【其他熱話】消滯袪痰 自製正宗酸梅湯每杯只需$1.1

【其他熱話】營養師教你 整健康沙律3秘訣【有片】

撰文 : 何寶華 TOPick 記者